close

神奇之旅-記錄20150905的一場催眠示範 

蔡東杰醫師

高雄養全診所院長

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

2016/3/2

 

我帶領催眠治療工作坊,如果許可的話通常會做催眠治療示範,擔任案主的學員必須提出個人實際議題,讓參加的學員看到治療的實例,而非流於空泛的理論教學。這麼做是承襲了艾瑞克森醫師教學的風格,同時也督促自己精進治療能力。

 

2014到2015年的這一班的最後一次課程,艾瑞克森催眠初階以及一部份的中級班課程內容都講完了,同學們對於用臨床示範作為結尾反應最為熱烈。有四位同學都有意願成為案主候選人,他們的問題都很適合臨床示範,明確的問題與治療目標,能夠在40到50分鐘內呈現治療技巧同時有機會完成某些治療目標。我選擇了一位問題有些複雜的同學當作治療示範的案主,除了當下的焦慮還伴隨著更深層的靈性議題,當然我可以處理的靈性議題並不是前世催眠。

 

經過多年的教學與臨床工作經驗,我知道想做好一件事一定要有足夠的準備:會談空間的安排、學員合適觀察學習的環境、錄音、錄影事宜、以及麥克風的使用。雖然教室的空間不是那麼寬敞,還是盡可能做到最舒適。這是艾瑞克森的核心價值:善用(utilization)。

 

每一次的會談都可以有許多不同的發展可能。

 

會談之前,我對這一次的會談的事先準備:

  1. 1.     案主為了與一位日常生活經常碰面的男生互動有些困難:許多無法解釋的巧遇經驗令她對該男生出現恐懼,理性的層面知道不需要恐懼,但直覺的反應卻無法改變。
  2. 2.     案主最近5年學習佛法,對未知的現象(巧合)感到恐懼。
  3. 3.     案主的目標:a是面對這個人,不要被這莫名的恐懼淹沒,可以「真真實實」認識眼前這個人;b希望能看看前世到底怎麼回事。
  4. 4.     我的可能目標:a 案主面對這位男生能夠放鬆、平靜、與自在;b 案主能找到與未知力量連結(靈性的接觸)。

 

會談流程:

  1. 1.     催眠前討論:現狀如何影響案主?第一層的情緒反應:恐懼,第二層的情緒反應:對自己恐懼的反應自責(怎麼這麼沒用!);案主的治療目標:「管他去死!」;達成目標的資源:不明確。
  2. 2.     催眠引導:正當我們談到這個男生對她而言是一位很特別的人,談到一次主動告知對方「我很怕你時」案主突然流淚,而我停止了進一步的談話,請她閉上眼睛體會當下的經驗,讓她有機會接近自己的眼淚。案主出現身體變熱、不能動的現象,而情緒是平靜的。我認為這是好的催眠現象,但案主認為這是情緒和身體感覺不一致,在此我並不需要對這個現象做太多的討論與解釋。在這個情況下,很自然地進入催眠引導,因此無法清楚地分辨催眠前討論與催眠引導這兩個階段。
  3. 3.     善用:我分享了一些深度催眠的現象:變成光充滿整個空間、身體扭曲但像石頭一樣硬、太空中看著星星緩慢移動。意圖:重新架構案主的催眠現象,引導出更深層的催眠現象。案主的反應:化成金黃色的微塵。
  4. 4.     喚醒:案主再次流淚,而這次的流淚是不同的感受:感動。我分享在一次課程中,薩德博士對我做的催眠,我希望體驗更多深度的催眠現象。那次催眠一開始,我因為感受對艾瑞克森醫師與薩德博士的信任而流淚。催眠進行到後段,第二次因為與觀世音菩薩相遇而流淚,這是我最深層的催眠經驗。意圖:同步,分享艾瑞克森醫師與薩德博士給我的安全感,傳承,靈性的接觸。
  5. 5.     催眠後討論:在案主完全清醒後,我問她的感覺是什麼?她的回答時「沒有感覺,很放鬆的沒有感覺。」「那個原本就很大的力量讓我很害怕,但當祂穿越我,好像我很那個很大的力量在一起了,這樣我就不怕了。」我又分享了我對於靈性接觸的概念:實際生活中的正面接觸經驗建立基礎的安全感,藉由抽象地將所有安全感的經驗連結,最後聚集成為一個強大的支持力量,無以名之,但稱之為「神」。

 

能有這麼一次催眠的經驗是很幸福的。對於我的催眠經驗是一個突破:更加自在地與案主在催眠狀態下探索未知。我的習慣是治療時需要隨時有一個明確的目標,並且依據最後的目標,時時確認每一個小目標的出現,否則我會有些不安與急躁。這次的催眠過程,我對與案主當下確切的狀態並沒有百分之百的確定,但我可以就放心地讓催眠過程繼續。更高興的是,案主後續的反應是正面的。我想,能夠有這樣的過程,關鍵在於案主信任我、信任班上的同學們,我也信任案主有能力完成自己的目標,當然潛意識會出其不意地幫我們完成更有智慧的目標。

arrow
arrow

    精神科醫師蔡東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